舞剧《牡丹亭》剧照
近日,舞剧《牡丹亭》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上演。伴随着苏式园林、粉墙金砖、古琴声和着昆腔余韵,杜丽娘柳梦梅翩然起舞……
“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”这句话出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传奇剧本《牡丹亭还魂记》中,此剧讲述了名门闺秀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。400年后的今天,它再一次以舞剧形式出现,依旧扣人心弦。
舞剧《牡丹亭》剧照
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,早有才名,他五岁能对、十三岁通晓诸子百经。但正是这样一位“神童”却在会试中四度折戟,终在万历十一年中进士,步入仕途。但汤显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,后愤而弃官归里,潜心于戏剧与诗词创作,《牡丹亭还魂记》至此诞生。
舞剧《牡丹亭》中饰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的舞者
科举制度如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,将无数文人的命运锻造成千篇一律的模子。明代才子唐寅,亦是如此,两位相隔半个世纪的明代才子,以各自的生命轨迹在历史长河中划出相似的弧线:他们都曾在科举仕途的断崖前跌落,又在艺术创作的天地间重生。
此图由“即梦AI”生成
被黜为吏的唐寅,于苏州筑起桃花坞,自此过上属于自己的“桃花源”生活。他以花为邻、以酒为友,在桃花庵吟诗作画、邀好友品酒赏花,纵情世间,逍遥肆意。唐寅将文人画的写意传统推向极致,在笔墨间注入对生命本质的参悟。
在《落花诗册》三十首中,他写“好知青草骷髅冢,就是红楼掩面人”,字字如刀剖开繁华表象;《桃花庵歌》里“但愿老死花酒间,不愿鞠躬车马前”的宣言,实则是将科举挫败的碎石碾成丹青的墨锭;题画诗中“酒醒只在花前坐,酒醉还来花下眠”的放浪形骸,更是将生命体验熔铸为艺术真实的涅槃。

明·唐寅《落花诗册》节选
汤显祖辞官归隐后,在玉茗堂前手植白山茶两株。每值深冬,素洁的花朵与《牡丹亭》手稿上的墨痕相映成趣。《牡丹亭》中杜丽娘“生者可以死,死者可以生”的至情观,亦冲破了世俗的禁锢。

汤显祖画像
唐寅画像